Monat: März 2025

中医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性与应用

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健康问题,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。与急性疼痛不同,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,涉及生理、心理和社会等多重因素。在中国,慢性疼痛影响着相当一部分人群,比例高达31.54%。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虽然可以缓解症状,但常常伴有副作用且效果有限。针灸,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医治疗方法,历史至少有五千年,并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,全球针灸师数量超过20万。2010年,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因其独特的优势在慢性疼痛管理中日益受到重视,本文将从免疫炎症反应的角度,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最新研究进展,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。 慢性疼痛的机制 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。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损伤或感染的自然反应,但在慢性疼痛中,炎症反应往往失调,持续存在。 炎症因子与疼痛 研究表明,炎症性细胞因子(即引起炎症的物质),如肿瘤坏死因子α (TNF-α) 和白细胞介素 (IL-1β, IL-6 等),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。这些细胞因子通过促进炎症、影响神经细胞活性和增强疼痛传递的敏感性,从而加剧疼痛感。例如,TNF-α 可调节神经系统中阳离子通道和突触传递,诱导神经炎症,促进疼痛传递。IL-1β 则能增加神经元兴奋性,增强疼痛信号。IL-6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也起着关键作用。 神经免疫的相互作用 神经免疫通讯在慢性疼痛调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周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双向通讯,对于机体应对病原体、组织损伤和炎症刺激至关重要。感觉神经元与免疫细胞释放的介质相互作用,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,进而影响疼痛感知。特定类型的免疫细胞,如抗痛觉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,以及免疫分子,可以减轻疼痛体验。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肽来影响免疫细胞功能,进一步调控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。 神经敏感化与疼痛放大 神经敏感化是慢性疼痛放大的重要机制。炎症或组织损伤导致谷氨酸水平升高,过度激活 NMDA 受体(N-甲基-D-天冬氨酸受体,一种与神经信号传递有关的受体),引发神经元功能和结构改变,增加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。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受体,降低痛觉神经元的兴奋阈值,导致外周敏感化。长期外周炎症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变化,形成中枢敏感化,即使外周刺激消失,疼痛依然持续存在。 针灸如何镇痛?

Weiterlesen
donovan